今天是:
安徽新华学院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评价实施办法
2012-12-31

    为了进一步发挥教学单位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引导和促进教学单位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完善“校—院(部)—系”三级教学管理体制,根据《安徽新华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规程》等有关文件规定,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总则

1. 教学单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其教学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对教学单位教学工作的评价,能准确判断教学单位教学工作满足学校办学要求的程度,引导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行为,维护和稳定教学秩序,促进教学单位保质保量完成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

2. 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评价的对象是学校设置的二级学院和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教学部等教学部门(统称“教学单位”)。

3. 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评价在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学校教务处、督查督导处等职能部门组织,聘请校内外教学管理专家组成专家组,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进行评价。

4. 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评价每学年开展一轮,原则上在学年末进行。

二、评价原则

1. 先进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以现代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贯彻国家教育部最新文件精神,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建工作方针,体现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

2. 导向性原则:评价重点及评价标准以学校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要求、目标为指针,促进各教学单位遵循教育规律,具体落实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强化教学管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3. 客观性原则: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评价结论由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确定。评价专家组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打分评价,并结合自我评价结果和教学管理部门平时掌握的有关情况及各教学单位的特殊因素进行定性评价,通过定性评价确定评价结论。

4. 发展性原则: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评价要注重内涵,促进发展;在诊断问题的同时,要强化优势,彰显特色;开展评价时,既看现有状况,也看其发展变化情况,综合考察评价。

三、评价内容和标准

1. 评价内容

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评价主要从教学单位的定位与规划、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教学质量等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构建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评价体系。

2. 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

主要观测点

评价标准

1.定位与规划(8分)

1.1定位与规划

专业学科发展定位明确,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清晰,能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执行有保障,有效果。

1.2特色与优势

注重办学特色培育。

2.人才培养(7分)

 

2.1人才培养思路

有效落实学校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广泛开展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2.2产学研合作教育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与企事业或行业合作举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二级学院至少应在上述某一个领域有较深层次的合作,并符合教务处下达的规范标准。

3.师资队伍(15分)

 

 

 

 

3.1教师数量

教师数量达到学校下达的指标要求,满足本单位教学需要;自有教师数量不低于总数的50%(公共课除外);各专业的教师数量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专聘教师管理规范。

3.2教师结构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50%。副高以上教师比例≥30%。符合岗位任职资格的在编主讲教师达到90%以上。教师队伍年龄、学缘等结构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整体素质能满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3师德水平

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3.4教学水平

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总体上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基本满意。

3.5培养培训

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有规划、有措施、有实效。有计划开展了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等工作,初见成效。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措施。有加强教师专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培养的措施,效果较好。

4.教学条件与利用(12分)

4.1实验室建设及利用

有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满足本科教学需要,实验室及各类仪器设备管理规范,利用率高,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

4.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利用

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基本稳定,管理规范,满足本科教学需要。

4.3其他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

本单位精品课程等网络资源建设初见成效,学生能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本单位网站建设符合学校规定,能充分为教学服务。图书资料室、教室、教学低值易耗品等教学资源管理规范,利用率高。

5.专业建设(12分)

5.1专业设置与调整

有明确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能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调整、改造专业,专业结构总体合理。注重特色专业的建设。新办专业教学条件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质量有保证。

5.2培养方案

能根据学校规定的流程,按照学校指导性意见制修订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反映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构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比例符合学校规定。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良好。

6.课程建设与改革(12分)

6.1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有规划、有措施、有成效。教学内容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学大纲规范完备,执行严格。

6.2教材建设与选用

严格执行学校教材选用、评估制度。积极编写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自编教材。

6.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贯彻学校相关规定,积极引进行业标准或职业资格标准,推进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改革,并在部分专业中取得初步成绩。

6.4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改革

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明显。

7.实践教学(10分)

7.1实验教学

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开放性实验室。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实验教学效果较好。

7.2实习实训

能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时间和经费有保证。指导到位,考核科学,效果较好。积极开展学科与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参与面广。

7.3社会实践

按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组织学生实践,有创新的社会实践活动。

7.4毕业论文(设计)

选题紧密结合工程、生产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有50%以上毕业设计(论文)(包括不同科类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社会调查报告等)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8.质量管理(8分)

8.1教学管理队伍

结构较为合理,队伍基本稳定,服务意识较强,有较好的管理水平。

8.2教学运行与管理

严格执行学校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本单位的管理规范。教学运行平稳有序。教学档案及时归档,保管齐全,整理规范。教学计划、教学任务落实到位。课程考核、成绩与学籍管理规范。

8.3教学质量监控

严格执行学校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基本建立本单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有效运行,教学质量得到基本保证。

9.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7分)

9.1学风建设

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政策与措施,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考风考纪良好。搭建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有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具体措施。学生参与面较广。

9.2指导与服务

开展了大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科技创新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学生基本满意。毕业生发展情况跟踪调查制度执行良好。

10.教学质量(9分)

10.1思想政治教育

在贯彻执行中央“十六号”文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成效显著;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者活动,表现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10.2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

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掌握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了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有较好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10.3校内外评价

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及教学效果比较满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较高。

10.4就业

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70%,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四、评价程序

1.教学单位自我评价:根据本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评价标准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撰写自评报告,总结一学年来教学工作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

2.专家实地考察:学校教学管理与监控部门组织专家组深入各教学单位进行全面考察(包括听取教学单位负责人汇报、接受专家质询;召开教师与学生座谈会;随堂听课;调阅试卷与毕业论文、查阅相关材料等方式)。

3.专家量化评价:专家组根据评价标准进行量化评价,做出初步评价结果。

4.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根据专家初步评价结果做出评价建议结论,报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确定最终评价结论。

5.奖惩: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评价结论与年度单位集体和单位负责人考核直接挂钩。

五、评价结果反馈

1.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根据专家评价结果和反馈的信息,撰写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质量分析报告,总结成绩、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指导改进,并将质量分析报告报送校长办公会议审议后,反馈至所有教学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

2.各教学单位根据学校的评价结论和专家组反馈意见、本科教学工作质量分析报告提出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具体措施,并及时反馈至教学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西路555号 | 联系电话0551-65872 | pjb.axhu.edu.cn
Copyright © 质量监控与评估处